当“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高度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这两份诊断书同时摆在面前,45岁的张先生(化名)的生命亮起了双重红灯。
幸运的是,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周虎的精心救治和多学科专家紧密协作下,这场与两种致命疾病的艰难较量,最终迎来了胜利曙光。
双重危疾,生命告急
今年4月,张先生因为不明原因的牙龈出血、皮肤出现青紫斑就医。当地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他血液中重要的细胞都极度缺乏!
白细胞1.53×10⁹L(正常范围3.5-9.5×10⁹L),红细胞3.69×10¹²L(成年男性正常范围4.3-5.8×10¹²L),血红蛋白仅51gL(成年男性正常范围120-160gL),尤其是负责止血的血小板,数量仅为5×10⁹L(正常范围125-350×10⁹L),低到随时可能引发致命的大出血;而负责抵抗感染的中性粒细胞仅0.16×10⁹L(正常范围2.0-7.5×10⁹L),让他变得极度脆弱,一个小感染都可能致命。进一步的骨髓活检结果更指向了一个凶险的疾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然而,祸不单行。张先生同期还做了甲状腺检查,结果同样拉响了警报:甲状腺左侧叶结节并发钙化,形态高度提示恶性,并且双侧颈部、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异常,同样高度怀疑转移性肿瘤。
展开剩余71%带着这两份沉重的诊断,张先生转诊到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入住周虎主任医师团队管理的病区。入院时,张先生全身皮肤可见出血点,血象指标依然极度低下,骨髓细胞学检查及流式细胞学检查结果进一步排除了其他血液肿瘤,确诊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同时,甲状腺癌伴转移的诊断也经多学科专家会诊后得到确认。
摆在周虎主任医师团队面前的是双重挑战。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自身骨髓造血功能几乎衰竭,免疫力极度低下,血小板极低易引起严重出血,粒细胞缺乏会导致感染。同时患者需要尽快进行根治性手术来控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进展,但对于血小板极低、免疫力崩溃的张先生来说,术中术后大出血和严重感染的风险极高,几乎等同于闯“鬼门关”。
多学科破局“先治哪个?”难题
面对棘手的“先治血液病还是先切肿瘤?”的困境,周虎迅速牵头,联合血液科、甲状腺头颈外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输血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在控制好血液病的前提下,才能安全进行甲状腺癌手术。但是根治血液病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起效慢,且会进一步抑制免疫,可能延误癌症治疗的窗口期。可是如果先做癌症手术,患者当前的身体状况又极度危险。
经过周密论证,周虎团队制定了破局的“生命接力”方案。
首先,进行紧急输血支持。持续输注血小板,降低随时可能发生的大出血风险,为手术争取基础条件。
然后,精密捕捉“手术窗口期”。评估手术最佳时机,在严密监测、强力支持(包括升白细胞、抗感染预防、血小板输注)下,抓住血象相对稳定的短暂窗口期。
接着,外科精准“拆弹”。甲状腺头颈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黑虎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在周虎团队的全程保驾护航下,以最快速度、最小创伤完成了手术,过程平稳。
术后,立即启动免疫抑制治疗。待术后张先生情况稳定,周虎团队立即启动针对重型再障的核心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免疫抑制治疗,目标是重建造血功能。
手术成功,“造血引擎”重启
在血液科、甲状腺头颈外科的系统、规范治疗和精心护理下,张先生术后恢复良好,甲状腺癌得到了根治。更为关键的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免疫抑制治疗效果显著。他自身的造血功能开始“重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稳步回升,逐渐摆脱了对输血的依赖。近期复查显示,张先生的血象已趋于稳定,严重感染和出血的风险大大降低,整个人的精神和体力也明显好转。
重获新生的张先生和家属满怀感激。他们特意将锦旗和感谢信送到了周虎及其团队手中。张先生的成功救治,是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在诊治复杂危重血液病及合并症治疗领域强大综合实力的体现。这场胜利,关键核心在于多学科协作模式在攻克疑难重症中的力量。面对几乎无解的困境,周虎团队凭借周密的策略、精湛的技术,为同时深陷两种危重疾病绝境的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网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