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人的朋友圈里,晒得最多的恐怕不是美食和风景,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加油长龙。从远东的海参崴到莫斯科郊外,汽车排队超过一公里成了新常态。克里米亚更夸张,司机一次加油不能超过30升。
怎么回事?抬头看看天就知道了。一场由无数小型无人机掀起的风暴,正从高空精准地打击着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这已经不是什么零星骚扰,而是一场正在改写战争逻辑的“非对称”绞杀战。
“蚊子”如何叮咬“巨熊”
曾几何见,无人机还只是战场上的侦察兵或者小配角。但现在,它们摇身一变,成了能跨越上千公里的致命猎鹰。从黑海边的新罗西斯克码头,到一千三百公里外的内陆炼油厂,都成了它们的狩猎场。
乌克兰手里有几张王牌。唱主角的是一款叫FirePointFP-1的无人机,别看它个头不大,却能飞1500公里远。更关键的是,它内置的软件让它不那么怕电子干扰,像个滑不溜丢的泥鳅,总能钻进防空网。
你猜这玩意儿多少钱?区区5.5万美元,日产量已经破百。用这点成本,去换掉俄罗斯动辄数十亿美元的炼油设施,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当然,狠角色还在后头。一款叫“柳提”的重型无人机,航程逼近2000公里,据说能靠机器视觉自己找目标。而代号FP-5“火烈鸟”的巡航导弹,简直就是个不讲道理的“大杀器”。
这家伙能贴着地50米飞,航程超过3000公里,还能揣着一吨多的弹头。它的成本只有美国战斧的四分之一,但射程和载荷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现代战争的残酷魅力:技术,能抹平体量上的巨大差距。
专挑软肋下狠手
有意思的是,乌克兰的无人机并没有去硬碰硬地攻击俄军的坦克大炮,而是像个经验老到的外科医生,刀刀都切在俄罗斯经济的大动脉上——能源设施。
能源市场情报公司阿格斯媒体的乔治看得通透:俄罗斯38家主要炼油厂里,已经有16家被“点名”了。路透社的报道更直接,早在八月底俄方就有约17%的炼油产能被迫停摆,现在只会更糟。
坊间甚至有传闻,受影响的炼油厂比例可能高达四成。这意味着俄罗斯每天的炼油产出可能要少掉上万桶。别忘了,去年俄罗斯成品油出口额可是白花花的521亿美元。
这些损失,最终都转化成了加油站前的长队和国内飞涨的油价。为了稳住后院,俄副总理诺瓦克在9月25日只能紧急踩刹车,部分禁止柴油出口,汽油出口禁令也延长到年底。这下,本就紧绷的全球油品市场,神经被再一次挑动。
国土太大也是一种罪
面对这种漫天飞舞的“苍蝇”,俄罗斯真的就没辙了吗?英国战略家劳伦斯·弗里德曼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俄方的窘境。
俄罗斯国土实在太大了,能源设施星罗棋布,像夜空中的星星,你根本不知道下一颗会是哪颗被点亮。打了快三年的仗,精锐的防空系统消耗巨大,早已捉襟见肘。乌克兰的无人机虽慢,但胜在量大、便宜,总能找到你防御的薄弱环节。
这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打地鼠游戏,而且地鼠还越来越多。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也得意地宣布,近两个月的“深度打击”,已经敲掉了85个“高价值目标”,让俄方的军工复合体元气大伤。
这种“非接触式”的打法,不仅让乌克兰自己伤亡极小,还颇有几分武侠小说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味道。这种战术上的聪明,甚至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特朗普,都不得不重新审视对乌克兰局势的判断和策略。
结语
前俄气集团的战略总监瓦库连科说得最实在,这些袭击不会让俄罗斯经济“duang”的一声崩盘,但就像慢性病一样,它对战争财源的损害是持续累积的,而且看不到头。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直击痛点的经济消耗战。它告诉我们,现代战争的形态可以变得多么复杂。战争的寒意,正通过加油站里那空荡荡的油枪,通过不断上涨的账单,一点点渗透进普通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里,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场原本以为遥远的战争,其实离自己很近,近到只剩一箱油的距离。
配资网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