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
我国小儿急诊医学创始人
湖南省儿童医院首任院长赵祥文
迎来了99岁生日
迈向百岁门槛
“按照传统习俗,后天起您就是标准的‘00后’啦!”挂上百寿图,抽出一张张定制的“时光胶卷”……
没有烟花礼炮,没有昂贵贺礼,8月26日晚,赵祥文的几代弟子在不足15平方米的客厅中为他准备了一场简朴的生日庆贺仪式。
8月26日晚,弟子们前往赵祥文家中为其庆生。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摄
从坐诊到建院,从编书到育人,眼前这位银发苍苍却笑容暖暖的百岁医者,守护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健康。
展开剩余88%救活病人比什么都高兴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部党工委书记、主任祝益民教授坐在赵祥文旁边,抽出印有师徒二人近几十年来合影的胶卷。照片中的人物头上青丝渐渐转白,像素逐渐清晰,往事像电影一般闪现在赵祥文脑海里。
1967年早春,湖南境内大范围暴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因床位不足而临时征用的湖南宾馆病房里,人影幢幢,痛苦的啼哭声与医护人员急促的脚步声交织。时任救治组负责人的赵祥文,数日未曾合眼。
突然,一个孩子因痰堵窒息,小脸瞬间憋得青紫,抢救设备却远水难救近火。
众医生迟疑之际,赵祥文俯下身,口对口地将堵塞气道的浓痰吸出。
“在那种紧急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数十年后,老人语气平静地回忆,“连拿纱布的时间都没有。”
赵祥文(右一)与祝益民(右三)。通讯员 摄
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次。20世纪50年代末,小儿痢疾、麻疹大流行便就接连考验过这位年轻的医生。“这几次大流行给了我非常深刻的教训,错过一两个钟头,病人可能就没了。”从无数次与死神的照面中,他淬炼出对“时间”最深刻的理解。
他为此立下“三个不回家”的规矩——有年轻医生值班时不回家;急诊病人多时不回家;危重病人没脱离危险不回家。
菜地里长出的“白色方舟”
1987年6月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正式开诊。图为赵祥文与著名儿科专家熊婉乐握手。通讯员 摄
“这是哪一年?”“这张照片太经典了!”“在场的人应该都知道!”
……
众人的目光聚焦在胶卷上的一张老照片。
照片记录的,是1987年6月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正式开诊的场景。
赵祥文的大女儿赵维俐十分感慨:“当时这里连路都没有,满眼全是菜地和鱼塘。”
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还没有专门的儿童医院,孩子们一旦患上急重症,只能挤在综合医院儿科的急诊区,甚至辗转去外省求医。很多孩子没能挺过路上的颠簸。
“湖南有2000多万名儿童,竟然没有一家儿童专科医院?”这让当时是湘雅医院副院长的赵祥文寝食难安,他与几位儿科专家奔走呼号。
一段时间后,省政府作出了“筹建湖南省儿童医院”的决定。
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儿童医院选址处原为菜地和鱼塘。通讯员 摄
时年59岁的他延迟退休,受命出任首任院长。白大褂换成了工装套靴,他的战场从病房转移到了工地。
“那时候去给父亲送饭,在泥巴路里走了好久,我裤脚和鞋面全是泥点子。”赵维俐回忆,当父亲转身,她看到一位脚穿齐膝的黑色套靴,肩扛锄头的老人,一时间竟没认出来。
历时3年多的日夜奋战,最后随着一声礼炮响,三湘儿童终于有了自己的“白色方舟”。
180万字“急救航图”
逐字审校到93岁
“先等等,还有一份‘重磅礼物’送给赵爷爷。”生日仪式上湖南省儿童医院院长肖政辉突然叫停,从自己身后掏出一本作品集——《儿科急诊医学》。
赵祥文颤颤巍巍地接过册子,翻开印有“儿科急诊医学”字样的书页,从1994年第一版问世至今,这本书已经升级至第五版。
“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导致小儿休克的原因有很多,到底哪本书能讲清楚所有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救治措施呢?”尽管过去多年,赵祥文依旧记得当时从医、带教时遇到问题的无力感,“一定要形成一本规范的儿科急救诊疗指南,让年轻医生少走些弯路。”
赵祥文拿定主意,决定去北京、天津等地拜访其他专家,带领弟子突进“无人区”。
没有现成的诊疗规范,他们就从临床病例入手,记录每一次抢救的细节、每一种药物的反应;没有电脑搜索引擎,他们就把相关的杂志、书籍堆满地,哪里有蛛丝马迹,就前往拜访。
从80万字到180万字,从第一版到第五版,赵祥文从没缺席过修订。93岁那年修订第五版时,因为摔伤,他每天只能坐2个小时,却坚持用放大镜逐字审校。他叮嘱学生:“书里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关系到孩子的性命,不能有半点错。”
《儿科急诊医学》从第一版到第五版,赵祥文坚持逐字审校。通讯员 摄
如今,赵祥文的书桌上摆放着《儿科急诊医学》第六版的草稿。“不知道能不能等到第六版面世,但多核对一天,就多一分放心。”
严师慈父:既是导师也是父亲
夜色更深,因体力不支,他躺到床上休息。弟子们逐渐离开,只有“小女儿”卢秀兰陪在床边,握着他的手唠家常。
“其实没有血缘关系,我也是赵老师的学生。”从湖南省儿童医院“毕业”的卢秀兰,现已转向了医疗行政管理岗位。她笑着解释:“大约20年前,赵向其他专家介绍说‘这是我的小女儿’,那一刻我心里温暖极了。”
在弟子们眼中,赵祥文是严格的老师,也是慈爱的父亲。
8月26日晚,来自全国各地的弟子、学术同仁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赵祥文送上祝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摄
祝益民至今记得,刚工作时因没吃透重症病例,被留在办公室补课,老师拿着笔记本,从发病机理讲到治疗方案,直到深夜;
肖政辉难忘,自己第一次当总住院医师时,老师在晨交班后找她谈话:“病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是孩子在求救,不能马虎”;
卢秀兰更是记得2006年的一个冬夜,自己在连续值完几个夜班后,老师冒着寒风送来的一碗热面条,“葱花多、少辣”,她的口味老师一直记得……
河流不息,温暖延续。
生日仪式结束时,已近晚上11时。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内,科室主任张新萍正准备查房。
作为赵祥文创建的儿科急救体系的第四任接班人,她拿上记录本、挂上听诊器,悄声走进病房前,将听头紧紧攥在手里焐热。
赵祥文听诊前,习惯将听诊器听头在手心焐热,以免冰凉的金属刺激到孩子。通讯员 摄
“空调温度太低,怕这些冰冷的金属刺激到孩子。”她补充道,“这些都是跟赵老学的。”
“别人看到小孩哭啊闹啊就怕就躲,我一看到小孩心里就高兴。我觉得孩子就是一切,就是未来和希望。”赵祥文守护了一辈子的生命之河,如今正奔向更辽阔的未来。
来源丨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