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6月25号,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在北京整了个新闻发布会,话说得那叫一个“硬气”。他直接给中国划了条红线,说咱们必须在30天内解决稀土磁铁的供应问题,不然,他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7月份的访华行程就得“告吹”。
听听这口气,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欠他钱呢。
托莱多还特意“苦口婆心”地解释,说欧洲企业现在是“恐惧又焦虑”,希望中方能“理解理解”。他拿出一组数据,说从2017年到现在,中国经济增长了40%,但欧盟对华出口反而降了30%。言下之意,我们占了便宜,就该在稀土上让步。
这话说得,有点反客为主了。欧洲的焦虑是真的,但把锅全甩过来,是不是有点不地道?瑞士信贷今年5月份的报告写得明明白白,就新能源车这一个产业,欧洲高性能钕铁硼磁体98%都得靠咱们。断供?别说30天,德国有些工厂的流水线,撑十天都费劲。大众在狼堡的老巢,部分产线警报灯都开始闪了。这哪是焦虑,这简直是相当紧急。
但最有意思的是啥?是他们的“双重标准”玩得那叫一个溜。
一边是大使在北京“恳求”咱们高抬贵手,另一边,他们的头头冯德莱恩,在G7峰会上,手里举着一块中国产的稀土磁铁当道具,大声指责咱们“将供应链武器化”。这操作,连德国自家的《明镜周刊》都看不下去了,直接打出标题——“稀土乞讨者的悖论”。一边靠着咱们的稀土吃饭,一边砸咱们的锅,这饭还能吃得香吗?
更讽刺的是,他们一边砸了8亿美金搞什么“反中国间谍”调查,一边又哭喊着自己的“稀土库存仅剩三周”。宝马在慕尼黑的两条生产线已经停了,采购总监急得连夜飞包头,被媒体拍到在白云鄂博矿区谈判的照片。停产一天,那损失可是拿欧元按八位数算的,谁不心疼?
这种神奇逻辑,恐怕也只有他们想得出来。嘴上喊着“去风险”,要搞本土供应链,结果呢?瑞典那个被寄予厚望的稀土矿,环保审批拖了四年,连个影子都没有。澳大利亚那个项目,号称要跟德国车企合作,结果发现没咱们的萃取技术根本玩不转,成本算下来是咱们的三倍,投产得等到2030年以后了。
说白了,想绕开咱们自己单干?行啊,先准备好3000亿美金和十年时间再说吧。
面对这种几乎是“公开胁迫”的最后通牒,咱们这边是怎么应对的?
说实话,北京的反应,那叫一个冷静,也那叫一个狠。
首先,没有跟他们在那吵吵嚷嚷。你不是要稀土吗?行,咱们先不谈这个。6月30号,就在他们那个“30天通牒”刚过去5天的时候,中国商务部网站上,悄无声息地挂出了一份公告。
公告内容很简单:对原产于欧盟、日本、韩国和印尼的进口不锈钢钢坯和热轧板卷,继续征收反倾销税,一征就是五年,7月1号立刻生效。
这一下,直接打在了欧盟的七寸上。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跟稀土有啥关系?关系大了去了。这就像下棋,你将军,我直接断你粮草。欧盟还在为稀土跳脚,我们直接告诉你,你们另一个产业的“饭碗”我们先给端了。去年,欧盟出口到中国的不锈钢,占了他们总产量的18%。德国的蒂森克虏伯,公告当天股价就掉了4.2%,奥地利的奥钢联赶紧开紧急会议,研究供应链咋办。
这可不是咱们无理取闹。这事儿得追溯到六年前,当时欧盟的钢企,为了抢市场,用低于成本价30%的价格往咱们这儿倾销,硬生生把咱们国内钢厂的份额从12%挤到了23%,好多厂子差点就倒闭了。现在好不容易缓过劲来,技术也上来了,高端不锈钢国产化率都干到90%了,凭啥再让你来砸场子?商务部的复审结论写得很清楚:一旦终止反倾销,欧盟的倾销行为很可能卷土重来。
所以你看,咱们这一手,有理有据,打得对方没话说。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没呢。
咱们不光是在商场上反击,在技术和规则上,也早就布好了局。
就在欧盟大使喊话那几天,咱们国内的稀土区块链溯源系统正式上线了。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从今往后,每一块稀土磁铁,从内蒙古的矿山里挖出来,到装进德国汽车的方向盘里,整个过程全都能追踪。德国车企想拿货可以,但得先签一份“使用承诺书”,保证这些高精尖的材料不用在军事领域。一旦违规,立马拉进“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后就别想再做生意了。
这才是釜底抽薪。控制了资源,更要控制规则。
更有意思的是时间点。就在商务部发公告的同一天,咱们的王毅外长抵达了布鲁塞尔。这趟去,议程都摆得明明白白:想重启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可以,先把那个胁迫式的通牒给取消了。想谈稀土?也行,先推动一下中国主导的《稀土术语》国际标准在ISO落地,把定价权拿回来。
这下,欧盟的底牌被看得一清二楚。他们急啊,7月9号美国对欧洲汽车的关税大限就要到了,他们急着对咱们示好,好拿这个当筹码去跟美国人谈。
结果呢?咱们根本不按他们的剧本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现在回头看,这场交锋特别有意思。它彻底戳破了某些欧洲政客的幻想,以为单靠喊话和威胁就能让中国让步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贸易是生意,不是单方面的施舍。中国手握全球超过八成的稀土冶炼专利,这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的。欧盟超过五分之一的钢铁产能要靠对华出口消化,也不是他们能轻易“脱钩”的。蒂森克ru伯的财报里都写着,中国业务贡献了他们28%的利润。
说到底,中欧贸易发展到今天,早就不是谁单方面输血给谁了,而是一棵藤上结出的两个瓜,谁也离不开谁。网友有句辣评说得好:揣着个破碗来要饭,还嫌给的饭不够多,这叫什么道理?
那张43%、为期五年的加税通知单,就是中方对那个30天通牒最清晰、最锋利的回答。
想谈,我们敞开大门,拿出诚意来谈。想斗,那咱们就把规矩都摆在桌面上,奉陪到底。毕竟,这世界上还没听说过有谁可以一边吃着中国的饭,一边还能心安理得砸了中国的锅。
这堂课,欧盟恐怕得好好消化一阵子了。
配资网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