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创作大赛中,郑耀先曾在临澧特训班担任教官,经历了与七十六号的生死较量。在这场生死搏斗中,郑耀先与他的八个结拜兄弟相互依靠,最终只有他与“四哥”徐百川幸存。尽管他们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但郑耀先的军衔最终为上校,虽然职位并不显赫——他的职责并不明确,显然不属于行动处或情报处的处长(这些岗位的军衔一般为少将)。在小说原著中,徐百川被称为二处“处座”,而郑耀先则是他的下属。
一天深夜,郑耀先和徐百川走在大街上,身边没有随行警卫。显得格外寂静的街道上,连兄弟宋孝安和赵简之也未曾陪伴。此情此景似乎让人感叹,连升任行动队队长的宫恕,也比他们看起来更有实权。
深入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像郑耀先、徐百川这样的上校军衔,却没有专职部门领导的高级特工,在军统局并不罕见。虽然他们的能力出众,却往往难以管理,因此只能承担一些特殊任务,无法长期掌握实权。常见的职务名称包括“某某专员”。例如,在1975年与文强、周养浩等一批特务被特赦的事件中,胡靖安担任保密局的中将设计委员,段克文则是军统局派驻长春的少将专员,文强在上海也曾担任过策反专员(从上校晋升为少将)。
展开剩余76%尽管郑耀先的能力不容小觑,但他始终未能获得戴笠与毛人凤的信任。郑耀先与郑介民是同宗,按理来说应该是亲戚(郑介民字耀全,在古代有字与名之分,族谱以字排序)。郑耀先虽然与“耀全兄”郑介民有亲戚关系,但他并不愿意与其走得太近,反而与毛人凤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毛人凤一直希望除掉郑耀先,但郑耀先却与其不断地角力。
这时,可能很多人会受到电视剧的误导,认为郑介民的资历、能力和权位都低于毛人凤,但事实并非如此。郑介民不仅是军统局的最后一任局长(正式的局长,而戴笠一直未能正式扶正),同时还曾担任过保密局的首任局长。当郑介民担任主任秘书时,毛人凤仅是代理主任秘书;而当郑介民晋升为局长后,毛人凤和唐纵则是副局长。更为重要的是,当郑介民不再以国防部第二厅中将厅长的身份兼任保密局局长时,毛人凤升任局长后,却发现保密局已被划归国防部,并且郑介民晋升为国防部次长,成为了毛人凤的上司。
如果郑耀先在戴笠死后主动靠近郑介民,毛人凤必定不会对他动手。倘若郑耀先与郑介民结成同盟,他有可能在国防部获得少将高参的位置,甚至在不久后,成为第二厅的处长或副厅长,届时,他将能够与第三厅的郭汝瑰建立联系,获取更加重要的情报。
提到郑耀先与郑介民的亲戚关系,不得不提与郑介民同学的吴敬中。吴敬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原名吴景中,曾担任过军统临澧特训班一大队二中队指导员兼情报教官、军统西北区区长及东北区区长等职务。他与郑介民以及蒋建丰(蒋中正之子)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因此回国后便迅速投向了共产方阵。吴敬中与蒋建丰的叛变行为是显而易见的,虽然郑介民与他们的背景大相径庭,始终为蒋介石效力。
吴敬中早期的职务也颇具挑战性,他曾在中苏情报所担任科长,也曾与文强一同在东北区工作过。文强曾回忆自己在东北区时的经历,指自己已经晋升为中将,是军统东北办事处处长,享有较高的职位。由于与孙连仲、胡宗南、戴笠的关系密切,文强得以顺利晋升。吴敬中晋升为少将的过程则较为复杂,但他得到了郑介民的庇护。
文强回忆,郑介民对他的照顾也体现在挽留他留下的努力。当郑介民得知文强准备离开时,他的心情显得非常低落,甚至说:“你不能走!华北、东北你都干过,你离开,那我还干啥?”在文强坚持离开的情况下,郑介民才提出让文强挂个名,成为设计委员会的中将委员,这样他仍然能够保持与军统的联系。
尽管文强最终在1975年获得特赦,吴敬中却没有和他见面。对此,有人猜测吴敬中可能是伪叛变者,与程一鸣相似,成为了潜伏的红色特工。尽管吴敬中是否潜伏至今成谜,他与郑耀先相比,显然在军衔、能力、学历等各方面存在显著差距。
沈醉在回忆录中提到,吴敬中非常善于见机行事。在与郑介民亲近的同时,他还积极与戴笠接触,为了进一步融入军统系统,他甚至在“纪念周”活动后主动向戴笠介绍自己的莫斯科同学。吴敬中的这种做法为他赢得了戴笠的信任。
此类史料与电视剧《潜伏》和《风筝》中的角色设定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不禁思考:如果吴敬中也如剧中的角色那般深藏不露,他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看不起郑耀先的暴露和激烈?在这两部谍战剧中,哪个更具深度?郑耀先的特工技巧与权谋,是否真能与吴敬中相提并论?他所表现出的种种缺陷,是否正是其致命软肋?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