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特别是自7月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出显著的‘股债跷跷板’现象,成为影响利率市场走势的核心逻辑之一。
天风证券最新发布的《利率专题:股债之间》报告指出,当前市场正处于由风险偏好切换驱动的资产再配置阶段,股债联动的背后是机构行为与资金流动的深层次传导机制。
本文基于该报告,系统梳理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四阶段演化路径、机构行为变化及未来市场展望。
报告认为,传统的宏观利率研究多聚焦于经济基本面、通胀与货币政策,但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由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引发的“资产再配置”逻辑可能成为主导债市短期走势的关键力量。
2025年7月以来,随着股市回暖、政策利好释放及市场情绪改善,股债“看股做债”的交易主线逐渐形成,债市定价逻辑从基本面驱动转向风险偏好驱动。
股债联动的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递进阶段:第一阶段为“预期驱动”,即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或风险偏好的边际变化产生预期,推动股市上涨、债市承压,但尚未出现大规模资金迁移。
2025年7月即处于此阶段,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行,创业板指涨幅达8.4%,而同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6BP至1.70%,显示出预期已开始影响资产价格。
此时,交易型机构如公募基金率先反应,大幅减持利率债,而配置型机构如保险和农商行则保持稳健,继续增持债券,体现出机构行为的分化。
第二阶段为“资产端再平衡”,即随着股市趋势确立,资金在机构内部发生主动迁移。
投资者基于资产比价效应,将资金从低收益、高波动的债市转向高收益、低回撤的权益市场。
这一阶段在2025年7月至8月表现明显。
银行理财加速发行“固收+”产品,7月新发规模中“固收+”占比达65%,8月进一步升至71%。
公募基金方面,“固收+”基金业绩显著优于纯债基金,导致债基规模占比下降,而权益类基金发行热度回升。
保险资金也在政策鼓励和负债成本压力下提升权益配置,截至2025年二季度,险资股票及基金投资占比持续上升,财产险和人身险的股票投资占比分别升至8.33%和8.81%。
第三阶段为“负债端驱动”,即市场波动加剧引发投资者赎回压力,资金开始跨机构迁移。
当债市调整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回撤,投资者恐慌性赎回,机构被迫抛售债券以应对流动性需求,形成“理财赎回—债基抛售—债市下跌”的负反馈循环。
2025年8月中旬和9月初曾出现此类迹象,如8月18日债基净申购指数大幅下滑,9月9日银行自营赎回指数型债基,导致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1.80%关键点位。
不过报告指出,目前尚未形成系统性负反馈,银行理财负债端整体平稳,暂未进入典型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为“风险偏好全面提升”,即市场进入“物极必反”的临界点,居民存款大规模“搬家”进入股市,非银存款快速增长,形成对债市的“抽水”效应。
参考2015年经验,当股市杠杆资金推动牛市高潮时,债市遭遇严重资金分流,直至股灾爆发后资金才回流债市,开启新一轮债牛。
当前市场尚未到达此阶段,但需警惕其潜在演化路径。
报告强调,目前市场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初期,股对债的冲击动能正在减弱。
尽管股债联动仍将持续,但叙事逻辑和资金流向已悄然变化。
银行理财虽赎回基金,但自身对现券的配置并未明显收缩,表明行情更多体现为“换筹”而非全面撤离。
此外,四季度可能受益于季节性存款“搬家”带来的资金流入,缓解债市压力。
展望后市,债市走势将取决于多重因素:一是股市演绎节奏,若股市回调将缓解债市资金分流压力;二是央行货币政策应对,流动性支持与否将影响市场情绪;三是公募基金销售新规的落地进展,可能改变机构资金流入节奏;四是配置型力量(如保险、银行)何时重新加大债券配置,将成为稳定债市的关键。
总体来看,2025年下半年债市面临结构性挑战,但在未出现系统性赎回和负反馈的前提下,调整幅度或有限。
一旦市场风险偏好逆转,资金回流债市的可能性将上升,为未来债市修复乃至新一轮牛市埋下伏笔。
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机构行为变化、负债端稳定性及政策动向,把握股债轮动中的配置机会。
本文由【报告派】研读,输出观点仅作为行业分析!
原文标题:2025-09-21-天风证券-天风证券-利率专题:股债之间
发布时间:2025年
报告出品方:天风证券
文档页数:15页
以上截图为原文节选内容,输出观点仅作为行业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
精品报告来源:报告派
配资网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