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电商平台中,购物车是默认存在的功能,但拼多多却选择“没有”。这不是技术缺失,而是产品策略的刻意取舍。本文重新审视这一设计决策,从用户行为、交易结构到平台定位,揭示“去购物车”的底层逻辑。
“拼多多为什么没有购物车?”这个问题前几年在产品经理圈曾被热议过一阵,共识的原因有两个:
用户维度:购物车非刚需,且收藏夹功能存在重叠,有了收藏夹购物车移除对用户的影响有限
平台视角:平台期望用户快速下单,结合拼多多的低价策略,保留购物车会增加用户的决策成本;
我觉得以上说法有道理,但似乎不是核心原因,因为有两个问题尚未解答:
以上说法完全适用淘宝,为何淘宝没有跟进砍掉购物车呢?
后续拼多多扩展了高价品类(如手机数码),为何没有补上购物车?
结合最近读毛选的心得,尝试从购物车的发展历史中出发,挖掘更深层逻辑。
一、购物车的诞生背景
中国电商发展初期,面临两个最大的问题:信任问题和运费问题。
1、信任问题:
面对电商这一新兴事物,买卖双方的首要矛盾是:究竟是用户先付款,还是商家先发货?用户付款后,万一商家不发货,资金安全无保障;商家发了货,万一用户不付款,货款损失找谁去?
后来大家都知道,支付宝作为信用担保中介,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2、运费问题:
运费问题也棘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概2000~2015年,中国电商用户最大的痛点不是价格,不是配送速度,而是“运费太贵”。动辄15元起的快递费,计算规则繁琐(按距离、重量、件数计费等方式),严重限制电商规模的扩展,甚至出现“买的越多,运费越贵”的倒挂情况。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购物车由此诞生:用户把挑选的商品放购物车攒起来,集中下单,通过低频次集中购买,摊薄运费成本。
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配合电商规模的急速扩张,单件商品运费成本占比显著下降,“全场包邮”逐渐普及。购物车作为历史产物被保留下来,进化为用户下单的关键环节,并衍生出新作用:收藏、比价、降价提醒、凑单/满减等。
二、购物车实际使用:用户有依赖,转化效率低
根据未来消费联合QuestMobile、Nint的数据:淘宝、京东等平台约65%的用户使用购物车,但50%以上加购商品最终未被结算。据分析报告显示,,加购商品放弃结算率(弃车率)逐年上升,已经超过75%;
数据表明,添加购物车是用户决策犹豫的显性行为,对下单转化率存在负面影响。尤其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加购”流程比“立即购买”更耗时,耗时增加即意味着流失风险上升。
购物车的高使用率与低结算转化间的矛盾,为平台移除购物车提供了可能性。
三、拼多多战略原点:人货场匹配
早期发展阶段,拼多多依托微信生态,瞄准淘宝消费升级中未被覆盖的下沉市场用户,其特征如下:
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社交关系链强
随机型消费:热衷囤货,实际需求弱,价格敏感度高
偏好立减活动:倾向直观优惠,复杂玩法(如凑单)接受度低
其热销商品共性鲜明:
白牌标品为主:袜子、纸巾等高复购无差异品类
单价极低:集中于10元内,或品牌价的1/5,甚至更低
全场包邮:初期即实现全场包邮
基于“人”与“货”的特性,拼多多构建以“全网最低价”为核心的“场”,传递“即时下单冲动”而非“延迟决策”信号。配合微信好友背书,用户无需比价即可快速决策,效率优先的诉求使移除购物车成为必然选择。
四、购物车的隐藏价值:GMV引擎
既然移除购物车存在优势,为何淘宝未跟进或弱化该功能?核心在于,购物车是平台提升GMV的关键抓手。
电商GMV公式为:GMV=用户数×转化率×消费频次×客单价。存量竞争时代,用户数增长见顶,消费频次难突破,转化率与客单价成为此消彼长的跷跷板。降价虽可提升转化率,却易拉低客单价,如何实现二者协同增长?
平台的主流解法是打造促销节点(如618/双11),通过平台券、跨店满减等活动刺激需求,在提升转化率的同时撬动客单价增长,驱动GMV跃升。购物车在此过程中扮演核心枢纽角色,实现平台级流量再分配。商家通过店铺券让利换客单提升,用户则追求优惠获得感与节日仪式感。
平台、商家、用户三方对购物车的共同依赖,是淘宝、京东保留该功能的根本原因。
拼多多在发展中亦意识到:无购物车仅能支持单店流量分发,难以实现跨店营销。随着运营体系完善(平台券/店铺券/支付券/省钱月卡/大促专场等),购物车功能已逐步补位,覆盖核心运营场景。
结论
综上,拼多多没有购物车表述不严谨,当前平台已经存在购物车。
发展初期未设计购物车的原因:
1、物流成本占比下降,购物车原始价值弱化,后发平台可轻装布局;
2、基于人货场匹配战略,移除购物车以聚焦黄金转化链路。
后期价值回归:伴随运营玩法深化,购物车仍是平台跨店营销与流量运营不可替代的工具。
专栏作家
配资网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